|
|
杜甫研究综述
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宋时即有“千家注杜”之说。清末,杜诗版本已逾二百种之多。晚清以前,学者治杜,尚无所谓论文。自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有论文120篇,且质量较高,分别对杜诗的版本,杜甫的生平、思想,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李杜的比较等作了较广泛的探讨。
自1950年至1976年,全国报刊发表的杜甫研究文章达600余篇。其中五十年代约140篇,1960年至1966年上半年约460篇,1966年至1972年则一篇也没有,1973年至1976年不足二十篇。五十年代,学者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杜甫及其诗歌作深入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冯至连载于《新观察》的《杜甫传》和萧涤非连载于《文史哲》的《杜甫研究》。此外,俞平伯、夏承焘、刘大杰、程千帆等也都写出一批极有学术见地的佳作。刘大杰《杜甫的道路》一文,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杜甫的生活与创作道路。自1956年起,学术界极左思潮逐渐泛滥,惟夏承焘《杜诗札丛》、《杜诗札记》就事论事,发人所未发,
颇具独见。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当年发表研究杜甫的论文300余篇,内容极为丰富。郭沫若《诗歌上的双子星座》一文,称杜甫是“伟大的诗人”、“爱国诗人”,说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和人民同命运,共甘苦”。这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编成三本《杜甫研究论文集》。
“文革”十年,杜甫研究受到冲击,此间出版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以抑杜扬李为基础,以所谓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信仰”、“嗜酒终身”等为题,发表不少迎合“四人帮”评法批儒、否定历史文化传统的论点,刘大杰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也把“儒法斗争”为纲给杜甫加上“法家”的桂冠,同样与史实不符。
1977年以来,报刊发表杜甫的研究论文1700余篇,创办了《草堂》等杜甫研究专刊,全国成立了两个杜甫研究会,杜甫及杜诗研究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从批判梁效的《杜甫的再评论》开始的,许多学者尖锐批评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和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杜甫部分。萧涤非先生修订重版了《杜甫研究》。学者们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杜诗的分期、分类、分体,杜诗版本、杜甫的行踪考辨等,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杜诗赏析也应运而生,收入《唐诗鉴赏辞典》及其续编等书的达数百首之多。
陈贻焮《杜甫评传》一书,脱胎于诗话而取意于章回,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和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比较文学等方法,全方位地把握杜甫其人其诗,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杜甫科学真实地再现出来。其间还出版了《杜集书目提要》、《杜集书录》、叶嘉莹的《秋兴八首集说》及多种杜诗选本。古人研究杜诗的重要版本大都整理出版。《杜甫全集校注》工作,历时十余年,也取得很大进展。
近年来,莫砺锋教授的《杜甫评传》的问世,更将杜甫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此书系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种,因而除按传统评传的写法外,更注重对杜甫思想演变过程的分析与探讨,有许多独到的真知灼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