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明小品文概述 |
第1、2页
继公安派之后,在小品文创作方面较为成功的是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他们既反对模拟古人,强调书写灵性,又力避公安派“近平而俚”的作法,追求“幽情单绪”、“奇理别趣”之类的意境。钟惺作文,锻字炼句,苦心经营,平淡中可见深情,其《浣花溪记》,文如溪水,窈然深碧,清泠幽峭;《断香铭》为友人之妻作铭,酿悲惹恨,一字一咽。谭 元春佻达真率,另有格调。其《题秋寻草》,一反古人“悲秋”惯例,颂秋喜秋,出人意表 ;《三游乌龙潭记》分三篇写芦苇竹柳、冈陂潭景、残阳晚霞,分开来看,短小精悍,各具特色,合而观之,又成为相互贯连的完整篇章。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也是竟 陵派文笔。不过,尽管竟陵派人物有心振作文风,但由于他们刻意营造一种冷僻苦涩的气氛 ,未免落入为文狭窄的境地。 至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人,摒弃世人的门户之见,杂糅公安、竟陵两派之长,使晚明小 品的创作日臻完善。王思任号谑庵,其小品文正如他的为人,诙谐雅谑中不乏气宇轩昂。以袁宏道《满井游记》与王思任《游满井记》相比,前者重在写景,清新雅丽;后者重在写人,世间百态,一国狂惑,尽在百余文字之中。祁彪佳《寓山注》导人游园,不事铺张雕绘,语似家常,而意随景到,处处为篇,景景入画,园林佳妙处,渐次毕现。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取材广泛,自名山佳水、民风习俗,至人物论赞、器技杂志,描写无不细致深入,自然成趣;其笔力高致,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略经点染,即成至文。张岱的山水小品多集中在《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中,国破家亡后 ,追记旧时的山山水水,恍然如在梦境,虽然迷离廓远,却因心摹意想,更加绚丽多姿,情趣盎然。名篇《湖心亭看雪》写自然景色,《西湖七月半》写人文景观,无不意韵高妙,兼 具 公安派的清新、竟陵派的冷峭、王谑庵的谐隽而又自成一格。张岱还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 人描物,艺人柳敬亭的说书绝技(《柳敬亭说书》)、妓女王月生的孤洁不俗(《王月生》 )、酒徒张东谷的嗜酒诙谐(《张东谷好酒》),美丑妙肖,栩栩如生。他如序跋、像赞、书牍、碑铭等,不拘文类,都写得通脱凝炼,雅俗共赏。晚明小品有张岱作结,当是明代文 坛幸事。 天启、崇祯年间,随着清人入侵,文人成立了“复社”、“几社”组织,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张溥、陈子龙、夏完淳等写就的一些篇章,忧国伤时,感慨激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特色。 总之,明代散文历经数变,始如病树,根萎叶蔫,了无生意;继而向古人求救,稍见生机; 至晚明,奋起自新,独抒性灵,终于枝繁叶茂,蔚然可观,结出小品文这一硕果,使有明一代,有文可夸。小品文虽在清代一度湮没无闻,但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品文再次风 靡文坛。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即认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源流 ,“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结合而成”。明代小品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1、2页 |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明小品文概述
回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