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李清照及女性诗词 |
共3页,第1、2、3页
《李清照事迹考辨》一文(约4万字)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下列几点:一、生年与嫁年:认定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而排除她生于元丰四年、元丰五年、元丰六年诸说;认定她结婚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照十八岁(虚岁,下同),排除其婚于元符二年(1099)诸说;二、屏居乡里的原因及其起迄年代: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丁酉赵挺之罢相,五天后即卒于京师,赵挺之死三日,蔡京即兴大狱,赵明诚亦下狱。大观二年起屏居乡里十年,所居乡里乃山东青州,而非赵氏祖籍诸城,故出于诸城的所谓遗迹遗像均为赝品假托;三、晚年踪迹:认定李清照“晚年大致皆在杭州”,否定了俞正燮“老于金华”说;四、清照卒年:据《金石录》卷十四“汉巴官铁量铭”自注①及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②考订,清照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至绍兴二十五年间,纠正了她卒于绍兴十一年(1141)之误。此外还对其婚后事实、赵明诚连守两郡及其间事迹、南渡、建康任内、避难行踪、子嗣、著述及其流传等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述。 黄盛璋文章最长的部分为“改嫁新考”,这是最有争议的部分。关于李清照是否曾改嫁张汝舟问题起自明人徐之《笔情》,其后黄溥、瞿佑、朱彝尊、王士祯、卢见曾、况周颐……均曾认为改嫁之说不可信,理由与徐相似:“年五十二,老矣;以清献公之妇、郡守之妻,必无更嫁之理。”俞正燮、陆心源、李慈铭为李清照“辨诬”更是不遗馀力。黄盛璋引证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王灼《碧鸡漫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洪适《跋赵明诚金石录》、赵彦卫《云麓漫抄》、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证明李清照确曾改嫁过。辨诬者理由虽多,不外三方面理由:第一,论证宋代有关改嫁的理由均属伪造;第二,列举若干反证,说明改嫁的不可能;第三,从情理上认为改嫁不会发生。黄盛璋还认为,辨诬者一是出于爱才,一是认为改嫁是“失节”。其实南宋初年妇女改嫁并不像明清时那样不为人们所接受。黄盛璋说:“记载清照改嫁既有这么多人,有的写书时还在清照生前,有的还是赵李两家亲戚或世交,书的性质又是史部、目录、金石都有,不仅都是小说笔记,连洪适这样有资格清楚她晚年事迹的人,《隶释》这样一部纯粹学术著作也都说她改嫁,那么材料的真实性就不能不令人郑重考虑了。黄盛璋另编订有《赵明诚李清照年谱》等书。 黄盛璋之“改嫁”说,几乎遭到词学界泰斗们的一致反对。目前,学术界越来越接受黄盛璋之说。但李清照五十二岁时何以要改嫁,她生活并不困难,似乎仍难从感情上完全接受。宋代的洪迈、赵师厚、谢伋、陆游、朱熹、刘辰翁……直至清代的王鹏运等人,均对李清照以较高评价,并无微词。黄墨谷先生认为,现在要推翻“明清三百年来讨论已无异议的这件学术公案”似乎仍觉证据不足。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是迄今所见最完备的李清照集的注本”③。此书收罗详备,不仅前人已发现的全部录入,就是长期隐埋于胡伟集句《宫词》中的七句断句,也被辑入书中。前人对清照的评议也收罗得相当完整、精审。此书考辨准确,其中有对作品真伪的考辨,对有争议的问题,持慎重态度;有对难注词语的考辨,常能发人所未发,如“转调”、“分茶”等;再是对参考资料部分的考辨,本书除对原资料的正误进行分辨外,还纠正了他书的错误。“这些优点说明,《李清照集校注》一书,资料丰富,考据恰当,常有独到的见解,值得从事宋词教学和研究的同志阅读。” |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李清照及女性诗词
回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