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李清照及女性诗词
共3页,第12、3页 

    “文革”以后的二十余年,李清照研究也取得了更长足的进步。这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李清照身世、生平考证的创获。首先是有关她的出生地问题。《宋史·李格非传》及《东都事略》认为她是山东济南人,其实这是指其郡望而言的。唐代济南是齐州的州治,北宋末才升为府,统辖今山东历城、章丘等五六个县市。李格非所撰《廉先生序》碑石的发现,使这个问题得到新的解释。《廉先生序》的落款为:“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绣江是山东章丘县明水镇的别称,这就解决了李清照的籍贯及出生地问题。二是关于李清照的母亲的家世。《宋史·李格非传》谓李格非妻系“王拱辰孙女,善属文。”王仲闻先生首次据庄绰《鸡肋篇》而云:“清照之母,为王准之孙女,非王拱辰孙女。”中华书局《文史》第37辑《李清照近亲考》征引李清臣撰《王珪神道碑》,“足证李清照母亲是王准之孙女、王珪之女,而决非王拱辰之孙女。”陈祖美《对易安史料的八项发明》却认为,李清照襁褓丧母。元丰八年(1085)王珪去世,九月李清臣为其撰神道碑,此时李清照母已去世,故“清照至多一岁半,便失去生母。”陈祖美又断言李格非“必再娶”,而这再娶之女可能是状元王拱辰孙女。而李格非丧妻六七年后才再娶,李清照是“由原籍的家人或他人抚养”的,生长于齐鲁,直至十五六岁,方由原籍赴汴京。

    另一较新的发现是陈祖美提出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关系曾出现裂痕,而并非如许多人认为的,靖康之变前她的家庭生活是十分美满的。李清照因丈夫另有新欢而如写《团扇》诗的班婕妤一样发出“婕妤之叹”。这事发生于崇宁五年(1106)诏毁元党人碑,此前赵明诚已授鸿胪少卿(此时清照才二十三岁),其《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多丽·咏白菊》中的“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洒泪、纨扇题诗”,均蕴含“婕妤之叹”。此外如《满庭芳》(小阁藏春),以及写于青州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写于建康的《临江仙》、《诉衷情》等,均与此事有关。对陈祖美女士的观点,蔡厚示先生似有不同见解。笔者细读《金石录后序》,于有关部分看不出丝毫蛛丝马迹。

    新时期对李清照的研究中,对李清照作品的研究也有新的创获,对许多名作的理解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情况。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鉴赏辞典热时期,笔者本人就在唐圭璋师指导下主持编纂过《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收李清照词二十五首;上海辞书出版社、燕山出版社也随后推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收李清照词均较多。齐鲁书社和巴蜀书社还先后推出《李清照词赏析》、《李清照作品赏析集》。然而,对《声声慢》、《渔家傲》等一些名作的作年、理解分歧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陈祖美认为与“婕妤之叹”有关的一些作品,歧见尤大。

    陈祖美所著《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是新时期研究李清照的力作。诚如蔡厚示所云,此书对历来数以百计的李清照的传记“有所汲取、有所扬弃、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地撰写出来的。”它较之各种旧传记,“不仅从篇幅说是更宏伟的,从观点说是更当代的,从研究方法说是更新颖的。”正如它的“内容简介”所说:“本书以信史为依托,以内证为根据,对传主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它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对传主内心隐秘的破译和对其某些难度较大作品的解读”。

    当今研究李清照的另一最大的成就是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的建立和济南二安纪念馆的筹备。全国专门研究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学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作为一名女作家,能跻身其列,若清照有知,当含笑九泉了。

共3页,第12、3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李清照及女性诗词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