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陆游及南宋爱国诗
爱国主义与爱国诗词>>诗词中爱国观念的历史演变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的观念并未完全形成。夏商时期,除少数甲骨与钟鼎文以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不多。西周时期的诗歌作品,仅有见之于《诗经》中的不多几首。而较多爱国诗歌则始见于《诗经》东周以及春秋时期的作品中,其早期的创作高峰则是屈原的作品。纵观这些诗作,诗人所爱的国则是各诸侯国,其中许多小国的疆域与我们今天一个市县差不多。诗人心目中的“国”仍是各诸侯国,这是先秦以前诗歌中共有的历史观念。

返  回

2、汉以后的爱国观念

    秦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其实那时的疆域还是主要限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朝的历史很短,几乎没有诗作传世。西汉是我国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国势强盛,地域广大。秦汉时期,人们对“国”概念开始发生变化。汉时也分封同姓为王,但封地较小,特别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各王的封地都很小,与春秋、战国时的“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国”成了大汉帝国或帝都的称谓。苏武牧羊,他怀念的不再是某一诸侯国,而是整个西汉王朝。这是历史观念的一大变革,这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飞跃。当时处于“中国”四方的少数民族,仍被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北方称“胡”,东方称“夷”,南方称“蛮”,西方称“戎”。如王粲《七哀诗》:“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又如蔡琰《悲愤诗》:“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汉”与“华”这些概念的形成,使得即便在后世发生国家分裂、战乱不止时,也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所不同的是分裂的各方都极力标榜自己是华夏正统而已。

返  回

3、遗民诗歌的爱国观念

    正由于这样的华夏正统观念,当华夏政权倾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民族思想文化的反抗,常比其武力的反抗更强烈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南宋时期,金兵南侵,诗坛上爱国诗词最多的原因。也就是在那时,竟出现了爱国诗派、爱国词派。涌现出象辛弃疾、陆游、陈亮、刘克庄、刘辰翁等一大批爱国诗人、词人。而宋、明两个华夏政权倾覆之后,会出现那么多的遗民诗人、遗民词人。他们的作品,或怀古,或伤今,或咏物,或抒怀,所抒发的都是家国兴亡之感。显然,遗民诗词与前者华夏大一统的爱国观念是植根于同一土壤,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诗人自己所处的境遇不同而已。

    这里有一点应当言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逐渐融合形成的历史。即使从诗坛、词坛而言,许多一度叱咤诗坛的大诗人便出身于少数民族。元好问一类的少数民族诗人自不待言。据近人考证:元稹祖籍鲜卑,白居易出于龟兹,刘禹锡则出于匈奴。《元和姓纂》等书考证,如今我们许多赫然以汉族自居者,相当一部分也都系少数民族后裔。中华各民族的融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文化的融合,爱国观念的融合也是其中之一。

返  回

4、近代爱国观念的转变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满清政府的腐败,我国鸦片战争后百馀年的近代史是屈辱挨打的历史。反映在诗词领域,则是公然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这个主题是前所未有的。爱国与忠君彻底分了家,许多爱国诗词更是要公然把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满清王朝撵下台。以前历代的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汉民族内部及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而近代史上的民族矛盾则变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爱国诗词的作者,有的本身就是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有的是救亡图存的改革家。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们的诗词已有了革命的新内容,它们诗词的战斗精神,是几千年封建历史时期的诗词创作难望其项背的,中华民族重新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凝聚。诗人的忧患意识为救亡意识所取代,忠君(特别是愚忠)思想已不再有市场,愚忠者已被指斥为保皇党。到这一时期,人们的爱国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如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有:“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罗福星《绝命词》云:“牺牲血肉寻常事,莫怕轻生爱自由。”象这样的诗作,在古代爱国诗词中是不经见的。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近代诗词中的爱国作品,大都是这样的作品,其中有相当多的是写于狱中或上断头台之前。跃然于这些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也有许多为社稷苍生抛头洒血的英雄。

返  回

爱国主义与爱国诗词>>诗词中爱国观念的历史演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陆游及南宋爱国诗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