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李清照及女性诗词>>李清照词及其诗文概述
共5页,第1、2、345页 

    据陈祖美女士考证,这以后一段时期因赵明诚复官后纳妾、冶游等行为,使他们夫妻感情产生裂痕,陈祖美女士认为《凤凰台上忆吹箫》、《蝶恋花·晚止乐昌馆寄姊妹》及《感怀》诗等。(详见《李清照研究概说》)家庭和父辈的政治浮沉、夫妻的感情波折,使李清照前期词中常带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有时这种哀愁还十分深重。因为夫妻感情的裂痕,夫妻的长期离别,对不是政治家而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而言,其精神的压抑和苦痛已是相当难堪的。

    易安的后期词作,是在北宋覆亡,宋室南渡,女词人也饱受流离播迁之苦,而其夫又英年早逝。李清照的晚年是在孤独、寂寞、痛苦中度过的。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作品。在这些词作中,愁已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词人的愁已不是一己的遭遇,而是与整个国家、民族的不幸紧紧相连的,如果不是国难,甚至她丈夫的死也是可以避免的。(赵明诚是赶路受风寒而又服错了药造成的,如果不是战乱,远途赶路不仅不会发生,而夫妻厮守,服错药也无可能)。因而诚如杨敏如所说:“她后期作品普遍地反映与人民相一致的爱国思想、抗金愿望、乡关之念、身世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她在词中抒写的愁恨包含破国亡家的社会内容,表露的伤感来自今与昔的对比,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南渡以后的词,则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其中的故国之思是南宋人民所共同感受的,愁苦之感是和诗文中的爱国思想互相映照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爱国感情,在诗中表述得较为直率,如脍炙人口的《乌江》诗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直接讽刺那些“却将杭州作汴州”的南渡君臣,而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对一些拯社稷、救苍生的爱国志士以期许。而她《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更以“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表达了对抗金复国、收复失地的愿望。在词中也寄寓着深深的故国之思。如夜雨之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她“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宋人多以“长安”代指宋都汴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而深蕴其中的也都是国脉如缕,故土难归的家国之恨在躁动。以至一百三十年后刘辰翁在其《永遇乐》和词的小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读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易安词感人之深。

    易安词仅四十五首,不过3500字左右,却能取得“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和古今女子第一的地位,不仅因为其词作内容的充实感人,更因为其过人的艺术魅力。

共5页,第1、2、34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李清照及女性诗词>>李清照词及其诗文概述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