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南宋爱国词概述

 第1,2   

    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粉饰太平给文坛上造成的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到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徽、钦二宗被掳,北宋灭亡,宋廷南迁,终于一扫而空了。由女真族贵族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使宋朝的国家和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也打破了文人墨客留连光景的迷梦。面对神州陆沉、山河破碎的严酷现实,许多作家逐渐清醒起来,词人们冲决了大晟乐府格律的束缚,诗人则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议论和风格,散文创作也摆脱了形成已久的文以载道的传统,自南宋初至宋宁宗嘉定和议,文坛上爱国诗词的创作,成了主要的倾向,文风随之一变。即以词而论,宋南渡初,岳飞、张元、张孝祥、李纲、胡铨等爱国志士便唱出了忧心恢复的爱国主义乐章,而叶梦得、朱敦儒等由北而南的文人儒士,也写出了不少关心现实生活的好作品。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民,自幼勤习兵书,富有韬略,后加入抗金部队,英勇善战,自士卒而迅速成长为宋朝政治上、军事上的抗战派主要人物之一。宋高宗绍兴初年,由岳飞率领的部队曾大破金兵,收复了湖北、河南的许多地方,宋、金绍兴十一年和议之后,兵权被夺,不久竟遭谋害。岳飞的词作流传下来的极少,但仅存的两首《满江红》和《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却塑造出一位悲壮的抗金英雄的形象,尤其是《满江红·写怀》一首词,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词中所抒发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外患频仍的历史时代里,曾起过难以估量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另两位在南宋初年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的爱国士人张元、张孝祥,也以自己的杰出的创作,在词学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转变词风的作用。张元(11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永福(今属福建)人,著有《芦川归来集》和《芦川词》他生活于南渡前后,在北宋末年的词,清丽婉转,而南渡之后所作,则关心时事,发抒感慨,充满了慷慨悲愤之情,成为南宋爱国词创作的先导。其代表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以词作的形式,声援因上书请斩秦桧而被贬新州的胡铨,气象开阔,忠愤悲壮。他的另一首名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拭,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 荡,欲飞举。”对当时已遭排斥的忠臣李纲,予以激励,同时也抒发了他自己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著有《于湖集》和《于湖词》。他也因力主抗金恢复而屡遭排斥,但他留给人们的许多爱国词作,却忠愤慷慨,发扬蹈厉,感人至深,传之久远。其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作于他任职建康留守时,针对绍兴和议以后,宋、金长期维持对峙局面、恢复困难重重的现实,抒发了无穷的悲慨。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是宋朝的腹地,竟成了宋、金交兵的边境;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亦因战争而受到冲击和破坏;南北士民渴望恢复,日夜企盼,然朝廷却一意主和,南北使臣往来不绝,这一切怎能不使词人郁勃不平,“有泪如倾”呢?当时慷慨悲歌的爱国志士和名作还有很多,如李纲的《苏武令》(塞上风高)、赵鼎的《满江红》(惨结秋阴)、胡铨的《好事近》(富贵本无心)等,都表现出强烈的渴盼恢复的爱国主义情操。受社会、政治急遽变化的形势影响而词风一变的作者还有叶梦得和朱敦儒。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乌程人,有《石林词》。他的词在北宋末多写个人闲情,靖康难后,他的政治立场和文学风貌都发生了变化,写下了不少抒发其爱国情志的好作品。如《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等,便反映了他关心现实和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有词集《樵歌》。在宋徽宗时本过着隐居的生活,靖康乱起,转徙流离,出而为官,所作词如《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等,寄慨家国兴亡,沉郁悲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南宋爱国词概述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