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4页,第1,2,3,
4页
且说崔宁正在家中坐,只见外面有人道:“你寻崔待诏住处,这里便是。”崔宁叫出浑家来看时,不是别人,认得是璩公璩婆。都相见了,喜欢的做一处。
那去取老儿的人隔一日才到,说如此这般,寻不见,却空走了这遭,两个老的且自来到这里了。两个老人道:“却生受你!我不知你们在建康住,教我寻来寻去,直到这里。”其时四口同住,不在话下。
且说朝廷宫里,一日到偏殿看玩宝器,拿起这玉观音来看。这个观音身上,当时有一个玉铃儿失手脱下。即时问近侍官员:“却如何修理得?”官员将玉观音反复看了,道:“好个玉观音!怎地脱落了铃儿?”看到底下,下面碾着三字“崔宁造”:“恁地容易。既是有人造,只消得宣这个人来,教他修整。”敕下郡王府,宣取碾玉匠崔宁。郡王回奏:“崔宁有罪,在建康府居住。”即时使人去建康,取得崔宁到行在歇泊了。当时宣崔宁见驾,将这玉观音教他领去用心整理。崔宁谢了恩,寻一块一般的玉,碾一个铃儿接住了,御前交纳;破分请给养了崔宁,令只在行在居住。崔宁道:“我今日遭际御前,争得气,再来清湖河下,寻间屋儿开个碾玉铺,须不怕你们撞见!”
可煞事有斗巧,方才开得铺三两日,一个汉子从外面过来,就是那郭排军,见了崔待诏便道:“崔大夫恭喜了!你却在这里住?”抬起头来,看柜身里却立着崔待诏的浑家。郭排军吃了一惊,拽开脚步就走。浑家说与丈夫道:“你与我叫住那排军,我相问则个。”正是: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崔待诏即时赶上扯住。只见郭排军把头只管侧来侧去,口里喃喃地道:“作怪!作怪!”没奈何只得与崔宁回来,到家中坐地。浑家与他相见了,便问:“郭排军!前者我好意留你吃酒,你却归来说与郡王,坏了我两个的好事。今日遭际御前,却不怕你去说。”郭排军吃他问得无言可答,只道得一声“得罪!”相别了,便来到府里,对着郡王道:“有鬼!”郡王道:“这汉则甚?”郭立道:“告恩王,有鬼!”郡王问道:“有甚鬼?”郭立道:“方才打清湖河下过,见崔宁开个碾玉铺,却见柜身里一个妇女,便是秀秀养娘。”郡王焦躁道:“又来胡说!秀秀被我打杀了,埋在后花园,你须也看见,如何又在那里?却不是取笑我!”郭立道:“告恩王,怎敢取笑?方才叫住郭立,相问了一回。怕恩王不信,勒下军令状了去。”郡王道:“真个在时,你勒军令状来。”那汉也是合苦,真个写一纸军令状来。郡王收了,叫两个当直的轿番,抬一顶轿子,教:“取这妮子来。若真个在,把来凯取一刀;若不在,郭立你须替他凯取一刀!”郭立同两个轿番,来取秀秀。正是:
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郭立是关西人,朴直,却不知军令状如何胡乱勒得!三个一径来到崔宁家里,那秀秀兀自在柜身里坐地,见那郭排军来得恁地慌忙,却不知他勒了军令状来取你。郭排军道:“小娘子!郡王钧旨,教命取你则个。”秀秀道:“既如此,你们少等,待我梳洗了同去。”即时入去梳洗,换了衣服,出来上了轿,分付了丈夫。两个轿番便抬着径到府前。郭立先入去。郡王正在厅上等待。郭立唱了喏道:“已取到秀秀养娘。”郡王道:“着他入来。”郭立出来道:“小娘子,郡王教你进来。”掀起帘子看一看,便是一桶水倾在身上,开着口则合不得。就轿子里不见了秀秀养娘!问那两个轿番,道:“我不知,则见他上轿,抬到这里,又不曾转动。”那汉叫将入来道:“告恩王,恁地真个有鬼!”郡王道:“却不叵耐!”教人:“捉这汉,等我取过军令状来,如今凯了一刀!”先去取下小青来。那汉从来伏侍郡王身上,也有十数次官了;盖缘是个粗人,只教他做排军。这汉慌了道:“见有两个轿番见证,乞叫来问。”即时叫将轿番来,道:“见他上轿,抬到这里,却不见了。”说得一般,想必真个有鬼,只消得叫将崔宁来问。便使人叫崔宁来到府中。崔宁从头至尾说了一遍。郡王道:“恁地,又不干崔宁事,且放他去。”崔宁拜辞去了。郡王焦躁,把郭立打了五十背花棒。
崔宁听得说浑家是鬼,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厮觑,走出门,看着清湖河里,扑通地都跳下水去了。当下叫救人打捞,便不见了尸首。原来当时打杀秀秀时,两个老的听得说,便跳在河里,已自死了。这两个也是鬼。
崔宁到家中,没情没绪,走进房中,只见浑家坐在床上。崔宁道:“告姐姐,饶我性命!”秀秀道:“我因为你,吃郡王打死了,埋在后花园里。却恨郭排军多口,今日已报了冤仇,郡王已将他打了五十背花棒。如今都知道我是鬼,容身不得了。”道罢,起身双手揪住崔宁,叫得一声,四肢倒地。邻舍都来看时,只见:
两部脉尽总皆沉,一命已归黄壤下。
崔宁也被扯去和父母四个一块儿做鬼去了。后人评论得好:
咸安王捺不下烈火性,郭排军禁不住闲磕牙;
璩秀娘舍不得生眷属,崔待诏撇不脱鬼冤家。
附记:
《碾玉观音》,录自《京本通俗小说》。《宝文堂书目》中著录为《玉观音》。《警世通言》卷八题作《崔待诏生死冤家》,题下注云:“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
篇中有“绍兴年间,行在有个关西延州延安府人”之句,称“绍兴年间”而不指明朝代,又径称临安为“行在”而不作说明,显为南宋人口气。引当时名家诗词为“入话”,又以“后人评论”收尾,显示出宋人话本的特色。
共4页,第1,2,3,
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