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杜甫>>阁夜>>赏析

 

    这首诗为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时作。西阁在夔州白帝山上,面临长江,杜甫在《客居》诗中这样描写它:“客居所居堂,前江后山根。下堑万寻岸,苍涛郁飞翻。葱青众木梢,邪竖杂石痕。”杜甫善以壮景写哀,此诗即为显例。诗写阁夜所见所闻景象,悲壮动人。首联起势警拔,颔联尤为壮阔,使人惊心动魄。清人吴见思云:“三、四顶‘寒宵’句。天霁则鼓角益响,而又在五更之时,故声悲壮。天霁则星辰益朗,而又映三峡之水,故影动摇也。”(《杜诗论文》卷四十)元代张性评曰:“二句雄浑浏亮,冠绝古今。”(《杜律演义》后集)由鼓角悲壮而联想到野哭战伐,渔樵夷歌,由阴阳代谢而感世变无常,友朋凋谢,人事寂寥,独身飘零。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起承转接,犹如神龙掉尾,浑化无迹。明人胡应麟论“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即举此篇与《登高》、《登楼》、《秋兴八首》等诗为例,认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诗薮》内编卷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杜甫>>阁夜>>赏析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