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中唐诗文>>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  这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诗人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此处靠近马嵬驿),谈论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于是白居易写成此诗,陈鸿作《长恨歌传》。全诗可分四段。从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失政。“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总领全段,具有讽刺性。以下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淫乐生活一再渲染,正说明“重色”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源。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为第二段,写杨贵妃之死和唐玄宗在流亡中的悲伤。描写细腻,情景凄惨,作者充满同情,从此全诗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写唐玄宗返回京城后对杨贵妃的深切怀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末句为第四段,写方士寻觅杨贵妃亡魂,使两人得以互通消息,重申爱情誓词。最后两句点明“长恨”,收束全篇,余味无穷。《长恨歌》的主题随着叙事的进程和感情的变化而呈流 动性。对唐玄宗晚年的荒淫误国,诗中给予尖锐的讽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表示深切的同情。全诗结构井然有序而曲折多变,情节宛转动人。在叙事的进程中,叙事与抒情、写景紧密融合,抒情性强烈,缠绵感人。诗中韵律优美,词采绚丽,读来流畅悦耳。“一篇长恨有风情”,这是作者的自我评价。这首诗奠定了作者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中唐诗文>>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