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陶渊明>>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 |
自唐以后,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已经确立了,士人公认他是成就卓越的大诗人。人们对他的敬仰也不仅仅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而更多关注他那独标一格的艺术风格。 赵宋一朝,陶诗的突出成就,更为士人所景仰。苏轼贬谪至惠州、儋州时,酷爱陶诗。黄庭坚说他:“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惠洪《冷斋夜话》)苏轼文集中有《和陶诗》将陶诗逐一和作,共一百三十五首,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他写信给苏辙道: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于渊明。……然我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东坡襟怀旷达,胸无蒂芥,在逆境之中,仍然从容自如。显然受到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种达观思想的影响。 大诗人黄庭坚也是胸襟旷达的高士,特别欣赏陶诗的自然质朴,他说:“至于渊明之诗,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题意可诗后》)又比较谢灵运、庾信与陶渊明的优劣:“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谢、庾都是当时最有成就的诗人,被认为是他们时代的文学代表。在宋人心目中,他们的成就都不能与陶渊明相比。陈师道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后山诗话》)张戒说:“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工巧,终莫能及。”(《岁寒堂诗话》)都一致称道陶诗的自然质朴,不事雕饰,这基本是宋朝文人的共识。 南宋时期,一些著名人物都心仪陶渊明,从为人和诗歌两方面予以高度评价。大诗人陆游在《陶渊明诗》中写道:“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夏木扶疏句”指的是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理学家朱熹也拜服陶渊明,认为他是古今第一高人:“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天地识眉宇,今日天造窥波澜。平生尚友陶彭泽,求肯轻为折腰客。”这无疑是很有见识的话。宋代已出现研究陶渊明的专著,王质和吴仁杰各著有陶氏年谱,这是研究陶氏生平的最早著作。可以说对陶渊明的研究,在宋代得到极大的发展,后世对其评价似乎均无异词,人们愈益认识到陶诗的艺术魅力,而且将其作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以至于提到隐士,人们不禁会想起陶渊明来。 金元文学家都推崇陶渊明。金朝最重要的文学家元好问《论诗绝句》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推崇陶氏的诗歌和为人。元代赵孟頫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超,黄华霜中鲜。……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题归去来图》)。 |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陶渊明>>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
回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