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先秦散文>>国语>>邵公谏历王弭谤>>汇评
庄子

 

国语

邵公谏历王弭谤

汇评

 

 

赏析

战国策
其他名作

本篇参考书目

 

    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凡作两番比喻,后贤务须逐番细读之,真乃精奇无比之文,不得止作老生常诵习而已。(〔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二)

    厉王虐政之行,谤者非一人,何可尽诛,卫巫岂真能分别谤不谤者,不过借神设教名色,偶杀一二人以示警耳。“道路以目”,不敢言而敢怒也。厉王之喜,盖以民之愚,不能出其彀中,作用如此,可谓痴绝。召公所谏,语语格言,细看当分四段:第一段言止谤有害;第二段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第三段言民之有言实人君之利;第四段言民之言非孟浪而出,皆几经裁度,不但不可壅,实不能壅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警健绝伦。世人不察立言层节,辄把此等妙文一气读却,良可惜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二)

    文只是中间一段正讲,前后俱是设喻。前喻防民口有大害,后喻宣民言有大利。妙在将正意喻意夹和成文,笔意纵横,不可端倪。〖HT6K〗(〔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厉王弭谤,显以无道自居,所谓欲盖而弥彰也。以召公之忠言而不纳,王之流,其川之溃与!微宣王侧身修行,云汉忧勤,周祚几斩矣!(〔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二)

    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都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至前后叙次处描写王与国人,以及起伏照应之法,更极精细,最是《国语》遒炼文字。(〔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

    使巫监谤,与建鞀设铎相反,治乱判然。子产秉钧,郑国犹知不毁乡校,能纳众流,乃成河海,故听言为亟也。(〔清〕高《国语钞》卷上引徐健庵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先秦散文>>国语>>邵公谏历王弭谤>>汇评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