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先秦散文>>国语>>邵公谏历王弭谤>>赏析 |
本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国语目录》另加的。文章主要记述了公元前845年邵穆公规劝周厉王的言论,宣扬了“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政治主张,说明了禁绝民众言论自由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周厉王怒杀谤者,可见其暴虐;弭谤而喜,可见其愚昧。规劝这样一个暴虐而又愚昧的天子,当然应该特别讲究谏说技巧了。邵穆公为此设计了一个三部曲。 他首先以“防川”为喻来说明“防民之口”的危害。河流被堵,必将决堤伤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取以入喻,就使意识形态领域中较为抽象的禁止言论自由的危害具体可感而易于把握了。“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两句,对仗工整,以比喻引出全文主旨,贴切而传神,大大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接着,邵公借圣明天子广泛听取意见因而“事行而不悖”的史实来讽谏厉王,劝其效法。在此,邵公极尽铺张之能事,将先王广开言路的种种方法如数家珍般地接连道来,犹如战鼓紧擂,不但使之大开眼界,而且具有振聋发聩之效。 最后,邵公又以山川原野之生财为喻来说明民众宣言能“阜财用衣食”的道理。这里将一个比喻分为两层,以两个“于是乎”之句为基础来构筑最后一个“于是乎”之句,从而使其主旨更为明确突出。要增加财用衣食,必须“行善而备败”,而政之善败,来自民言。如此,则民众言论自由如何可禁?弭谤之政谁会赞同?末了两个反问,犹有当头棒喝之势,呼前应后,使其喻意得到了进一步强调而发人深省。 总之,邵公之讽谏,匠心独运,设喻引事,交相迭出,从而使本文成了《国语》中的名篇。当然,暴虐昏庸、刚愎自用的厉王结果并未被邵公的讽谏所说服,但这只能表明厉王的愚不可及,而丝毫无损于邵公说辞所闪耀着的艺术光辉。“流王于彘”的结局不但验证了邵公之言的正确性,而且也是《国语》作者对后世专制暴君所作的极妙讽谏。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程>>先秦散文>>国语>>邵公谏历王弭谤>>赏析
回页首
|